中国足协近日就职业足球俱乐部中性名改革进展进行了通报。根据足协公布的数据,目前约30%的职业俱乐部已按要求提交了中性名更名方案。这项旨在推动俱乐部品牌建设、促进职业足球健康发展的改革措施,正在稳步推进中。
足协相关负责人表示,自去年12月发布《关于各级职业联赛实行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变更的通知》以来,各俱乐部都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。从目前进度来看,中超、中甲和中乙三个级别联赛中,已有近三分之一的俱乐部完成了更名材料的提交工作。
不过,足协也指出,在政策执行过程中,个别俱乐部对文件要求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。主要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:一是对名称去企业化程度的把握不够准确,二是对名称地域文化属性的体现不够充分,三是对名称长期稳定性的考虑不够周全。
针对这些情况,足协已组织专门团队与相关俱乐部进行一对一沟通指导。相关负责人强调,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名称中不得含有股东、关联方或实际控制人的字号、商号或品牌名称。同时鼓励俱乐部名称体现地域文化特色,打造能够长期使用的品牌标识。
据了解,足协为这项改革设立了明确的过渡期。按照计划,所有俱乐部都必须在2021赛季开始前完成更名工作。对于未能按时完成更名的俱乐部,足协将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。
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俱乐部名称中性化改革是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。从长远看,有利于俱乐部摆脱对企业投资的过度依赖,建立更加稳定的运营模式。但短期内确实会给部分俱乐部带来品牌重塑的阵痛,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进。
足协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改革推进情况,及时解答俱乐部疑问,确保这项重要改革平稳有序实施。同时欢迎社会各界对俱乐部新名称进行监督,共同推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规范化建设。
从国际经验来看,职业足球俱乐部使用中性名称是普遍做法。英超、德甲等成熟联赛的俱乐部大多采用中性名称,这些名称往往承载着俱乐部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。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经过二十多年发展,现在推动这项改革,既是对国际惯例的接轨,也是职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。
随着改革深入推进,中国足球俱乐部将逐步建立起更具辨识度和文化内涵的品牌体系。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俱乐部的商业价值,更能培养球迷的归属感和忠诚度,为职业联赛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